贵州工商职业学院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于2012年2月成立,学校的主要教育形式为全日制专科教育,具体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职业培训等。 

根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近1000亩,开设7个二级学院,设有25个专业方向;有专兼职教师千余名,其中正、副高级职称130余名、拥有产业背景和项目背景的“双师”型教师320余人,有在校生1.5万余人。

125.jpg

据2024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近1000亩,开设6个二级学院,设有25个专业方向;有专兼职教师千余名,其中正、副高级职称130余名、拥有产业背景和项目背景的“双师”型教师320余人,有在校生1.5万余人。 

学校创办以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以父母之心育人,帮助学生成就梦想”的办学宗旨,落实“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恪守“自强、卓越、报国”的校训精神,坚持“立足贵州、面向西南、辐射全国”的发展理念,围绕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跟贵州省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深化产教融合,对接国家和省市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专业,深化OBE教学改革设置六个二级分院和25个专业方向,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设“工”“商”和“大健康”三大专业群协同发展的专业体系,已累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近5万名“‘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15A8738.jpg

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独特的办学宗旨、优良的双师队伍、优质的教学效果、职业化的学校氛围、高品质的就业质量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得到了省市各级政府的肯定。2015年以来,学校先后三次在全省高校就业工作大会上作典型发言。2019年,学校获评“贵阳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获批了“省级骨干专业、大师工作室、教学团队”3个省级质量提升项目。2020年,学校荣获“2018-2020年度全省文明校园”称号。

面向未来,学校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以加快特色教育强省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重要契机,切实担负起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任,在贵州职业教育发展大潮当中奋勇争先,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持续引进和培养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师资队伍建设“外引内培”,以“三教”改革为依托,提升教学水平,围绕教师、教材、教法实施创新,积极开发活页式教材。现有专兼职教师千余名,其中正、副高级职称130余名、拥有产业背景和项目背景的“双师”型教师320余人。在教育教学方面获得省级职教名师、省级专业教学团队、省级大师工作室、省级特色骨干专业、省级特色骨干专业群、省级精品开放课程、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成果,护理专业获批贵州省“高职第一批兴黔富民行动计划项目”省级护理骨干专业群立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获批“省级特色骨干专业”立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实务》获批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工程造价专业的《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获批省级在线精品课程立项;人文体育学院获批省级大师工作室,众创空间被授牌为“大学生科创孵化服务机构”,建设了一批专业水平高、职业素养强的师资队伍。 

教学建设

学院教学设施完备,现有完善的教学计算机、图书馆藏书、电子图书。建有大学生户外拓展训练基地、护理、会计、ERP沙盘、网络综合布线、茶艺、建筑测量、建筑装饰材料、驾驶培训基地等数十个实验实训室。国际标准的田径跑道和足球场,有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学生食堂、超市、自助银行,网络及通讯营业厅、文具店、照相馆、奶茶蛋糕店、洗衣店、理发店等一应俱全,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学生服务社区,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研究成果

据学校官网显示,2019-2020年,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在全国发表论文131篇,完成学术课题结题2个,审批通过发明专利9个

据学校官网显示,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体育专业职业教练教育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良好关系。先后与韩国龙仁大学、韩国又石大学、韩国白石大学、日本帝京大学、香港大学、台湾高雄科技大学等国家和地区优质大学建立互访。与韩国白石大学共同建立“国际跆拳道研修中心”,开展交换生项目。 [6]

校企合作

据学校官网显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大力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贵州工商职业学院按照“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建设思路,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教学团队共同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共同开发、人才培养质量共同监控、就业工作共同推进。校企合作单位已有152家,其中大部分已建立校外实训基地。